继双减之后,教育部4月底颁布的义务教育国家课标,是十一年来国家首次更新课标,也是未来十年义务教育的风向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01
教育变革
从知识考查到培养核心素养
网上有不少“解读“文章,从课程目标的修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以及中考命题建议……解读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表明一个方向,未来的教学方式以及考试评价方式将从“知识考查” 转向“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考查”。
新课标首次建立了“学业质量标准”体系,基于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课程内容建立有序进阶且可测可评的学业要求。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将从理念到方法到工具都会发生很多转变,产生的一系列教育问题和挑战涉及学生的学业评价和升学,每个家长都应充分了解并做好准备。
02
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成为义务教育基本要求
“创新素养”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要求?新课标第一次将“创新素养“细化到具体可评价的学业要求,包含“探究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制作原型”、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在过程中进行“测试和迭代“,”总结和反思“,最终生成”小论文“,”调研报告“,对物化作品的”展示交流“等具体实践。而且创新素养方面的学业要求贯穿了科学、信息科技、语文、数学等众多学科,而不只限于工程技术课程。
新课标这些实质性的变化真是让人既惊讶又兴奋!
惊讶的是,基于现有的教学模式,这个学业要求可以说设得非常高。学生如果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标准,基本可以独立地参加各类科创大赛了。而我们的初中生,即使是高中生,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兴奋的是,终于看到国家对于发展科创教育的决心和信心!在此之前,鲜少有学校和学生能真正展开这种有效的探究学习,并科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现在成为了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近几年大热的编程教育、STEM教育,初衷也是在培养孩子的创新素养,但侧重点又各有不同。编程教育比较着重科技、技术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STEM教育则侧重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跨学科知识及能力的融合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培养“创新素养”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还需要科学、工程、数学等思维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还有探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养和能力是可迁移的,孩子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发挥这些素养,调用这些能力用来解决问题,这正是孩子们未来应对这个快速发展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所必需的!
03
创新素养如何进行评价考核?
说了这么多,家长们或许更关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会如何进行考评?是打分还是考试?
截止目前,切实可行的落地其实有且仅有两种:
1、参加科创大赛,虽然不能直接作为升学依据,但经历可以录入「综合素质评价」;详情可参考之前发布的文章《竞赛成绩不作为入学依据?打破“唯分数论”,综评带给我们的启示!》
2、创新素养的评估被融入所有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中考“)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前景。
各学科课标均要求中考命题:
“以现实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便于探究和实践的任务,以便考查学生分析复杂信息,整合证据,归纳总结,制定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形式力求创新,增加开放性试题比例,避免导向新的应试模式。”
具体要求参见以下摘要:
04
如何规划和提升孩子的创新素养?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帮助孩子提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呢?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义务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将在未来几年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摒弃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向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迈进。
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并紧随课标的指引,与时俱进,尽快从关注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会做多少道题、考到几级,转变为更加关注孩子是否提出了好问题,是否能自主去尝试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对事物是否能有自己的思考并能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达出来,以及能否和他人一起协作等。
其次,尽早帮助孩子在课外活动中规划探究性学习内容和项目,并在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培养分析与创造力、独立学习思考习惯、团队合作、全球视野和沟通表达等核心能力。
创新素养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升学前景,最终也能让孩子发展成一个有创新精神的问题解决者,和能适应不同环境的终身学习者,成为未来最需要的人才。
-END-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