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9日,中国科协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创赛)的办赛宗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和赛制规则进行了全面改革。

通过对比2021年的规则与此次改革后的新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项核心变化:
01.
为什么青创赛只允许高中生和大学生参加?
这次改革的最大变化之一是青创赛只允许高中生和大学生参加。原因在于,高中和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相对成熟,更能承担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规则仅适用于全国青创赛,而各省和地方的青创赛不受此限制,依然可以面向低年龄段,提供参与科创的广阔平台。
正如国际上的ISEF(International Science & Engineering Fair) 只接收高中生项目,但其各地选拔的关联赛事仍然覆盖初中甚至小学。从各种学校和地区的Science Fair到全球发明大会ICW(Invention Convention Worldwide)等,美国的小学生们有丰富的比赛可以参与,保证了科创教育的连续性。
02.
比赛时间和形式有哪些变化?
改革后,青创赛将在每年暑期举行,为期五天,期间将举办现场展示、答辩和现场挑战任务。期间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可变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的动手实践、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批判精神等综合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新增的科学道德和伦理审查确保了比赛的公平性,任何违背道德和科研规范的行为将被严肃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参赛资格会被取消,还视情扣减相关赛事下一届创新大赛推荐名额。
03.
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改革?
此次改革的背后,国家希望减轻功利化倾向,让科创比赛真正回归教育本质。近年来,许多科创竞赛出现了买奖、代做等违规现象,影响了竞赛的公平性和教育的初衷。只有减少竞赛和升学过早挂钩,才能让科创学习和科创竞赛回归理性,让真正有科创兴趣的学生踏踏实实地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去做研究和创新发明。
最近1个月内,还有四个被剔除白名单的赛事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赛事包括:
“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2024年12月24日宣布)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2025年1月3日宣布)
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2025年1月3日宣布)
全国青少年音乐素养大赛(2025年1月3日宣布)
这些赛事因管理混乱、违规操作等原因被暂停,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于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严格要求。
03.
改革是否不利于中小学生参与?
虽然青创赛只面向高中生和大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生无法参与科技创新。各地的青创赛以及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等国内外的赛事,依然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此次改革主要是为了减少功利化的倾向,让比赛回归教育的本质,鼓励孩子们更专注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04.
到高中再开始科创学习,是不是也可以?
太晚了!高中是知识和思维较为成熟的阶段,但也是课外活动最少的阶段。如果等到高中再开始进行科创学习,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很多成功的参赛者往往在初中甚至小学就已经开始了科创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中阶段则专注于深化研究。科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越早开始,孩子在未来的科创学习中越有优势。
05.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规划科创学习?
首先,从兴趣出发,根据孩子的特长选择适合的赛事。小学阶段可以鼓励参与校级或地方科技节、发明大会等趣味性强的活动;到了初中,可以尝试挑战区域性或全国性赛事。家长要注重过程中的学习和积累,而不仅仅关注比赛结果。科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才是科创教育的核心。
结语.
这次青创赛改革明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科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奖项。在科创教育中,培养兴趣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之路铺平道路。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之际,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详细阐述了中国在未来十多年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具体目标。纲要中第十四条特别指出要: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 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 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

关注【享渔科创中心】
了解更多关于科创赛事和科创学习的专业建议!

-END-